close

看完一則新聞(原報導請按此),腦中浮現三個感想:

1. 大師也是無法抵抗經濟不景氣。

2. 大師的政治判斷力通常有問題。

3. 大師公司破產了還是有薪水領。

首先,學者型大師對經濟不景氣通常無法自我調適。他們的知識範型,是一套與現實世界相較而言,僵化的思考模型。有時這是一種偽客觀,避免介入現實爭論的逃避個性。只有非常非常少數的真大師,能因應時勢變化、甚至走在歷史潮流之前,引領風騷。彼得杜拉克就是一例。改天也來說說我所認識的杜拉克。

不景氣的環境下,人們需要的是一盞明燈、一股信心、樂觀情緒、充滿機會與公平的社會、一個自由人的尊嚴。欠缺哲學基礎與政治判斷的大師,很難適時適切的提供時代需要的知識養分。人們要的是適者生存的求生之道,不是幫你檢證模型。

其次,大師的政治判斷力,像支持獨裁政權這種事情,已非首見。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佛里曼(Milton Friedman)協助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推動市場經濟問題上,至今仍是褒貶爭論不休。不管一國獨裁政權背後的歷史成因是什麼,或者價值爭論上多麼錯綜複雜,我所認知的是,大師在政治上的天真(naive)必定很單純。至少絕對不符合政治哲學上審慎(prudence)的基本準則。

最後,大師公司破產,大師在大學還是有高薪可以領、有版稅跟演講金可以收。波特這幾年都沒寫新書了。可預期的,我們會有另一本大師新作鉅著要出版了。天下文化得趕快,雪中送炭一下,給大師一個愛的抱抱。

不過別誤會,我不是指說波特的書不值得看。能成為經典的,都有其價值。馬克吐溫投資生意一敗塗地,不會減損他文學作品的價值--有時我們還得感謝他欠債,才會寫出好作品。希望大家正視這位自1980年代以來開創管理學盛世的大師經典。但也同時認真反思一下,管理學終究不是一種什麼都可以(解釋、應用...)的知識工具。管理學應該從大師的遭遇,學到自身的謙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minghs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