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最近的總統選舉,受到大幅度的報導。主要原因是出現了第一位女總統。但認真的讀者也會想到一件事,就是韓國的總統任期是五年,不能連選連任。如果我們對照年初的台灣總統選舉、十一月結束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都是現任者的第二任期,這種制度文化就顯得十分有趣。
我一直不懂這種說法的正當性何在:在第一任總統任期中追求的目標是連任,第二任時則追求歷史定位。如果這是一種政治策略,顯然是笨拙的。如果這是一種治國方略,顯然是荒唐的。
總統的歷史定位不是自己訂的。如果目前馬總統的歷史定位,是追求與對岸領導人平起平坐的見面,這僅僅是新聞上的歷史時刻,一種新聞影像上的宣傳效果。或者說,是一種到此一遊的比ya照片。就像很多人從小看到大,蔣介石夫婦與美國羅斯福總統、英國邱吉爾首相合照的照片,卻不太了解開羅宣言的內幕與意義何在。再換個方式舉例,何應欽接受日軍投降書的照片,那一刻是歷史時刻,但歷史定位不在這--更何況這張照片,據說是經過畫面剪裁,背後大有文章。這背後的文章,恐怕才有歷史定位的故事可說。
歷史是關於人類,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集體心理、物種、意識形態、神話、末世宗教等各方面的敘述與詮釋。歷史時刻只是一個新聞點,不是一條歷史長河的脈絡、或湧動、暗潮。忙於追求一個點,而盲於推進歷史未來進程,這註定是一種目光如豆的統治風格。
另一方面,要有轟烈的歷史定位書寫,傳主的身旁要有一個偉大的傳記作家。沒有羅曼羅蘭,甘地餓到暈也無法成為聖雄;沒有Arthur Schlesinger, Jr.,甘迺迪的勇者與理想主義形象可能無法在決策錯誤的評價中脫穎而出。在總統學中還有一個特色,越是在任期內挫敗連連但不屈不饒,而且終究壯志未酬的,越能有偉大動人的故事可寫。林肯是如此,小羅斯福也是如此。百姓無奈、百業蕭條、百無聊賴的任期,硬要歌功頌德恐怕只是倒人胃口。但那個未酬的壯志是什麼?我覺得講出那個壯志與歷史意義的關鍵不是傳主,而是寫傳記的人。
假設我是傳記作家,我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都有蠻多故事可寫的。馬總統的話,我真的覺得乏善可陳。因為領導人故事性不強,所以集體社會氛圍就很難有活力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