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民主一直是我在學校研究的議題之一。如今回鄉當個庶民,沒有官員、教授、記者、民代的論辯繚繞耳邊,不過轉換身分之後,反而比較能夠體會,草根民主的必要性。
我在社區生活中,有這兩種人士:一種是「政治系所畢業、但不想涉入政治圈」的人,另一種是「非相關科系畢業,但對參與公眾事務有極高興趣」者。當然還有「完全無政治背景與興趣者」,以及「有政治背景而實際參政者」這兩類人。但我將關注放在前兩類人。我身邊有很多這樣條件的朋友,所以提出一些些觀察心得。
「政治系所畢業、但不想涉入政治圈」:包含只是暫時不想涉入,或目前生活重心不在公眾事務上的人。這類人,我們總會可惜他「學非所用」,而且他本人也一定會常遇到人家問:「念政治不搞政治?」或「念政治有什麼用?」這些問題。站在有效運用社會資源的角度上,確實應該引導這些人,釋放或投效某些專業,投入層次與深淺不一的公共事務上。
「非相關科系畢業,但對參與公眾事務有極高興趣」:這類型的人不少,他們或許是在出社會後對權力的重要性有體驗(例如,靠關係就能辦妥事情或橋好問題,或只有能接近有權力者就能夠有好生意等),也或者是在成家立業穩定後,面對政治、政策或公共議題,越來越感興趣(例如,朋友吃飯喝酒都在談政治,電視上也都是政治新聞與討論)。站在鼓勵公民參與公眾事務的角度上,應該也要引導這些人,把熱情與時間精力,運作在對發展公民社會有意義的參與上。
只要認真接觸基層,就會發現,我們的公民社會或基層民主還有很多活動的缺口。活動的缺口表示,有事情要做,但卻沒人去做。這個社會的一個問題,就是嘴砲太多,行動兩光。大家認為,政治就是去當官,靠一張嘴,或者去選舉場合或服務處吃便當,搖旗吶喊,跟政治明星合照,回去跟別人吵架。這些行為幾乎都是政治弱智的表現形態,這是去沾邊,不是去參與。這些傻傻被動員,只能當人頭的,反而是造成基層反民主的汙名化工具。
既然是草根,就要紮根在地方的土地上。但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我談的這兩種人,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接觸到政治人物。沒有政治人物,就沒有政治工作要做。沒有政治工作需要幫忙,這兩種人就無用武之地。我們比較容易見到當地里長、鄉鎮市長、市議員、以及偶爾在婚喪喜慶致辭的立委。一般來說,民意代表比較容易找到人,所以水溝路燈病媒蚊治安問題,都會找當地民代協助解決。基層的行政首長,除了里長看得到外,在「市」裡頭因為只有非民選的區長,區長以上就市府官僚與首長,整個地方行政體系,根本形成門禁森嚴的廟堂衙門,不得其門而入。
如果有多一些基層民主的參與管道(我指的是選舉以外的),可以讓上述兩種人有發揮專長或熱情的空間,對導入草根民主健全運作,是會有幫助的。舉例來說,政治系所畢業者,有能力幫忙寫發公文、新聞稿、蒐集民意、代為溝通傳遞訊息、條理各種政治意見、合理政治論述。而政治熱衷者,可以協助組織與執行活動、聯繫互動、接受新科技及政治學教育訓練、參加各種小組分組討論、改善理性修辭與媒體技巧。
這只是我回鄉生活的一些小感想。不會太理想化,因為我不是從理論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