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公司營運與業務發展的諸多要素中,其中一項是老闆的面子問題。
我沒見過有人專文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在日常實務上,這絕對是舉足輕重的。
面子問題大致起因兩種,一種是人家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
另一種是人家有什麼、我偏偏不要。
這兩種思考樣式,影響創業者之深之廣,絕對超過SWOT分析跟五力分析。
面子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的關鍵,是這些面子考量背後的心態。
當事者思考的,並不是別人在做或在賺的業務,是否適合自己公司的種種秉性與資源。
他所重視的,是小孩子搶玩具的執拗心態,或酸葡萄的咒念情結。
適當的愛面子是好事,能激發自己的競爭能力,支持奪勝的動能。
但太過計較面子的人,是將自己推向一種「由敵人腳步來界定我的人生」的囚籠中。
別人多請了10個員工,我也要再請11個員工,不管有沒有需要;
別人往大陸去跑,我也要派人去大陸+東南亞四處轉,不管瞭不瞭解;
別人花錢請客戶上酒店,我也要整隊人馬傾家蕩產的開廂,不管目的是什麼。
這些都還只是形式上的較勁,有些還會深入到對方內部,不是為了竊取機密或知己知彼,
而是把人家的模式跟方向,甚至辦公室風水,完全挪用到自己公司,因為人家這樣做、我也要這樣做。
到最極致的,是將面子戰場拉到個人生活甚至隔代交火,
你開雙B我也要雙B,你住大直我也要住大直,你生兩個小孩我也要生兩個,
你兒子上明星學校我兒子也要上,你有小老婆我也要有小外婆。
彷彿你開了一家公司,是為了你討厭的那個人而活,而不是為了自己而活。
最後的最後,還有因為面子問題公司不能倒,以致於無法執行停損。
因為考量面子問題而出現的決策行為,有時看起來挺像是「了解競爭對手、強化競爭優勢」的合理舉措。
但背後的關鍵,是能否保持獨立思考,不受人惑的判斷內外部情勢,瞭解自己資源能力做出調度決定。
總結這個面子問題的心得,我想用兩本書名來形容: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你管別人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