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像很多人希望存一筆錢後開家屬於自己的咖啡館一樣,

這就是我的微創業心情:開家屬於自己的公司。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也曾雄心壯志的閱讀企業家的故事,想效法有為者亦若是,

崇拜著王永慶、松下幸之助、張忠謀、郭台銘、李嘉誠的做人做事,

探索著比爾蓋茲、賈伯斯、巴菲特的成功秘訣。

最後我覺得壓力好大。

感覺就像很多小朋友,想學鋼琴時大人就希望以後是周杰倫,

想參加棒球校隊時大人就妄想有天會變王建民。

我讀研究所時,也常看著聖哲大師們的相片(通常後面有高高的書架滿滿的書),

最後買了很多沒有看完的書,沒變成大師錢包倒是大失血。

我想自己創業,就是想做自己、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所以我打算做我自己。

 

當然,如果說開公司不想賺錢,那不只是虛偽,還噁心很欠揍。

我又不是小開,我也是白手起家、靠自己雙手點滴賺存款。

所以我一定要有收入才能過活。開公司就是經營營利事業,不是慈善事業。

但我後來可以體會,你越計較賺錢、越難賺到錢。

開公司就是把自己做的事情公開。每天打開門,面向市場,看能提供什麼服務,然後收取合理費用。

所以創業一定會想要賺錢,但不能只是為了要賺錢、滿腦子想賺錢。

打開公司大門,跟世界互動,跟客戶、廠商、員工、社區、親友做朋友,

然後錢就會變成我們的好朋友,像人潮一樣的走進公司變成錢潮。

畢竟錢並沒有腳,能讓錢來來去去互通有無的,是人。

 

微創業不表示我不想賺大錢-有時人生也總該體會一下什麼是有錢生活。

但微創業這個詞對我而言,是我不以賺大錢做為公司組織的目標或宗旨。

我想用微創業來與世界接觸、了解市場是什麼。

這是補足我在學術界多年所闕如的實務體驗。我所欠缺的人生體驗之一。

我想起了行銷大師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一個小故事

 

科特勒在哈佛拿碩士、在MIT拿博士,師承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大師。

他最終疑惑的離開經濟學領域,開創行銷學研究。

因為經濟學中,始終在談價格(P)、數量(Q),畫出一個個的供給(S)與需求(D)線,

努力的解釋均衡不均衡,市場放任還是國家該干預。

但現實世界中,P跟Q是怎麼變動的,如果你是一個市場行銷人,

你要怎麼決定你的P,P會怎麼影響Q?或你該怎麼設定你的目標Q值,怎麼訂價P?

 

所以不是因為開了公司,所以我滿口錢錢錢。

而是,怎麼把你做的商品或服務,變成合理的價格收益,又,

市場及顧客的需求情況(時間t,數量Q),絕對影響你的價格水位。

所以我能不談錢、多少錢嗎?這就是做生意。錢是單位。

錢是衡量市場變動萬事萬物的尺度。

還有,你有多少錢,能做多少事、能做到什麼程度。決定把人力跟時間成本投資在哪。

 

經過我精打細算,我決定微創業。因為我根本沒有能力跟資格談大創業。

如果我奢望要開大公司,我一定要募資,有了大錢才能做大事,

如此一來,我要侍奉很多的金主,看很多人的臉色,聽很多的道聽塗說。

那回到起點,我想:開家屬於自己的公司。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可能嗎?我就算掛著公司負責人,還是在吃人家頭路、聽人家決策辦事。

那我幹嘛開公司?您說是吧?

philip-kotler-213x300        P_Kotler  

已經80歲的行銷學大師科特勒                     30歲剛離開諾貝爾經濟學大師的科特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minghsien 的頭像
chenminghsien

一顆大頭的心情記錄

chenminghs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